长冈乡调查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

一切苏维埃工作的实际执行都在乡苏与市苏,这是人人了解的,但乡苏、市苏应该怎么样进行他们的工作,却有很多人不了解。而不了解乡苏与市苏的工作,简直就不能真正领导苏维埃工作,就不能真正去解决"一切苏维埃工作服从革命战争的要求"这个问题。现在上级苏维埃工作人员中我们遇得到这样的情形:发得出很多的命令与决议,却不知道任何一个乡苏、市苏工作的实际内容。同志们!这是不行的,这是官僚主义,这是苏维埃工作的障碍!

我们的任务是提出了,从扩大红军到修桥筑路的许多计划也发布了,问题是怎样动员群众去完全地实际地实行这些任务与计划。异常紧张的革命战争,要求我们迅速地普遍地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脑子里头想得出来的,这依靠于从动员群众执行各种任务的过程中去收集各种新鲜的具体的经验,去发扬这些经验,去扩大我们动员群众的领域,使之适合于更高的任务与计划。

现在许多地方的苏维埃机关中,发生了敷衍塞责或者强迫命令的严重错误,这些苏维埃同群众的关系十分不好,大大障碍了苏维埃任务与计划的执行。另一方面,无数的下级苏维埃工作同志,又在许多地方创造了许多动员群众的很好的方法,他们与群众打成一片,他们的工作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上级苏维埃人员的一种责任,就在把这些好的经验收集整理起来,传播到广大区域中去。这样的工作,现在应该立即在各省各县实行起来。反对官僚主义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拿活的榜样给他们看。

这里收集的长冈乡的经验,限于时间与报告人的材料,仅是他们若干项主要工作的概略的总结。但这种总结已足引起我们的极大注意,已足使我们郑重称赞他们的工作为"苏维埃工作的模范",因为他们与群众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的工作收得了很大的成效。发扬这些经验,收集更多的经验,供给一切落后的乡苏、市苏以只体的榜样,使他们的工作提高到先进乡苏、市苏的地位,团结千百万群众于苏维埃的周围,争取一切苏维埃工作适合于粉碎敌人"围剿"的要求,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政治区划及户口

长冈乡属于江西省兴国县之上社区,是从本区椰木

乡划出来的。

上社区工作的等第:长冈、榔木第一,扬澄第二,合富、秀水、塘石第三,仁田、上社第四。

长冈乡分为长冈、塘背、新溪、泗网四村。

户口:

一、全乡四百三十七家,一千七百八十五人,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三百二十,在乡一千四百六十五(短夫及区乡工作人员在内)。在乡人口中,中农贫农一千二百八十六,工人、雇农、苦力一百零二,地主富农七十七。

二、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

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二年当红军,八十;

一九三三年当红军,一百三十九;

在游击营,七;

调县以上工作,三十四;

调后方医院工作,二十四;

调当长期夫子,三十六;

共三百二十。

三、地主富农:

原有地主二家,五人;

原有富农十一家,七十二人;

八月查田查出地主之妻女与工农结婚的,六人。

从这六人收回土地三十六担六斗,没有查出别的富农地主。

代表会议

一、会议情形

议事日程经常是:(1)开会,(2)报告,(3)讨论,(4)其他,(5)散会。拿纸写好贴起来。每次讨论的具体问题,则只主席自己开在纸上,不贴起。"报告",首先主席报告开会理由,讲二三十句。接着区苏的"参加同志"报告(差不多每次都有区苏的人参加:部员来的多,十次有五六次;部长来的少,十次有二三次;主席、副主席不常来,十次只有一次),内容是政治形势与工作情形。参加同志没有说到的,主席与支书补充。"讨论",均是具体问题,例如十一月八日开的一次会议,讨论了下列各项:

(一)军事动员。又分为:1、扩大红军:长冈村代表答应扩大五人,塘背村代表答应四人,新溪村代表答应三人,泗网村代表答应三人,共十五人,限十一月三十日做到。2、优待红属:决定要模范耕田队与劳动互助社一齐动员。3、归队运动:本乡有七个开小差的,决定要宣传队(乡的,村的)、突击队(红军老婆组织的)进行工作。4、慰劳红军:每村答应毛巾四条;黄麻草鞋与布草鞋,长冈答应一百一十双,塘背一百双,新溪九十双,泗网一百双。

(二)经济动员。又分为:1、经济公债:本乡承认销五千四百五十六元,收到了谷子八百二十二担,值四千一百

(三)修整河堤道路。决定限十一月二十日至三十日十天内,修好通江背洞之六里长的大路,修六尺宽。修好后再修他路,四尺宽。选举筹备员五人,于路修好后修那个一丈宽被水冲坏了的河堤。至于那座大木桥,则与榔木乡合修。

(四)"拥护区苏"。为了对第三次全区苏维埃代表大会十一月十二日的开会表示全乡群众的拥护,决定赠送红匾一幅,一尺四寸红布,写四个字。十二日复动员全乡群众十分之九整队去区苏,要打爆竹。(结果群众去了十分之八,打了五六千爆竹,都是群众自己买了去打的。)

后二项是放在"其他"一项议程内讨论的。此次讨论的各问题,都是选举大会中选民的提案交乡苏讨论者。

二、检查制度

两次代表会议之中,一次是讨论问题的,另一次是检查工作的。

每次检查工作的会议之前,各村值日代表召集所属代表开检查会,由值日代表以其结果在代表会议上作报告。报告后,讨论未曾做到的及做得不好的如何做到及改正。

此办法开始于榔木乡,长冈从榔木划出之后采用这个办法,后来杨澄乡也采用了。最近区苏召集了一个全区工作检查会议,要各乡都采用。

三、值日代表

各村代表数:

长冈村:五百多人(分田时人数),十四个代表。

塘背村:四百九十多人,十四个代表。

新溪村:三百多人,十三个代表。

泗网村:四百多人,十四个代表。

各村工作等第:长冈第一,塘背第二,新溪第三,泗网第四。

每村一个"值日代表",轮流充当,每人每次值十天,九月起实行的。九月前是"代表主任"制,指定一人专任。行了两年后,以主任制有缺点,责归一人,余人不便练习工作,轮流则免此弊。但值日制(实是值旬)也有缺点,代表弱的不能领导一村。

四、常委会

苏维埃成立以来即有常委会。

主席、副主席、文书、中共支书、少共支书,共五人。必要时,值日代表参加。

五、代表领导居民

每个代表管居民二十几人至五十几人不等,如长冈村的代表李求应,他就是管五十多人的。

每个代表手中有一个居民册,册上分为男成年、女成年、男少队(可当长夫)、女少队(可当短夫)、男儿童、女儿童。男成年中又分为在赤卫军的(可当长夫)与不在赤卫军的(可当短夫),女成年中也分为在赤卫军的(可当短夫)与不在赤卫军的(可优待红属)。

六、代表的变动

没有新划行政区时的榔木乡(七村,三千人),去年十一月选举代表七十多人,候补代表十一人,共八十多人。其中女代表十六个,男代表六十多个。到今年十一月一日改选时,原选男代表只剩下五个,多数当红军去了,少数调动了工作,红五月一次就去了二十几个。每一代表去时,先天召集所管群众选举一人,名曰"代理代表"。

七、代表的政治表现

最好的百分之六十。

中等的百分之三十五。

最差的百分之五(四个)。

最差的百分之五(四个)。这四个最差的是两男两女, 很笨, 又不积极, 十次会只到四次, 到了也不听事, 更不发言。对群众态度"粗", 群众不喜欢这四人。七月把他们改选了。

八、女代表

十六个中:

最好的八个: 寻工作做, 又做得好。

中等的六个: 不知寻工作做, 交给工作就做, 做不很好, 要人帮助。

最差的两个: 交给工作也不做。

长冈乡代表会议有许多好的创造, 如常委会、值日代表、代表领导居民、检查制度等, 都是别地可学习的。但常委会应改为主席团(大乡七人, 小乡五人); 值日代表应改为代表主任, 择最好的代表一个月或两个月一任, 十天一换太频繁了。会议讨论的问题也很实际, 但那个空洞的五条议事日程应取消, 为什么不把那张开列了具体问题的单子贴出来呢? 长冈乡的检查制度是很好的, 工作的完全执行与争取速度, 依靠这种办法。最坏的代表应早些撤换, 八个月后才改选, 太迟了。代表调动了工作, 即刻补选是对的, 但不应称为"代理代表"。

此次选举

一、选举委员会

九人:中共支书,中共妇女干事,雇农支部长(84),手工支部长(85),贫农团主任及另一人,大队长,乡代表二人。支书为主任。九月组织的。

县苏原定九月底选举,两次改期,第二次决定十一月初。

二、选举宣传

讲过去阶级未分清楚,现分清了,故要选举。还讲了为打破"围剿",为检阅工作使之更进步,故要选举。

三、选民登记

四村各造册,由代表负责登记所管居民,交于选举委员会发榜公布:有选举权的一张,十六岁以下无选举权的一张,地主富农等无选举权的一张,前二张红,后一张白。四村及乡苏门外各贴这样的三张。选民册九月本已造好,但把工人家属不算作工人成份,上月改正过来,重新公布。对于工、农选举代表标准的分别,群众中有生疑问者。正确了解"工人领导"这个问题的,全乡不足十分之一。

四、选举单位

四村每村一选举单位,另一工人单位。

五、工作报告

分两天开选民会(十月十九、二十两天),第一天两个村,第二天两个村。

主席到长冈、塘背两村报告,分两天出席。副主席(支书兼)到新溪、泗网两村报告,也分两天。报告分军事动员、经济建设、其他工作,共三项。

报告后,选举候选名单。也曾提出要到会群众批评乡苏工作,但无批评者。

六、候选名单

十月十九日支部干事会开会,各村都有人到(共到十一人)。按照各村工农人数比例,拟定一张五十五人的名单,恰如应选代表之数。然后提交各村党的小组会、工会、贫农团去讨论,由各小组党员在作工作报告的选民大会上起来提议,经大会通过,省去了选委准备名单的手续。

名单公布,四村及乡苏门外各贴一张。

公布后三天即选举。

七、选举大会

时间:十一月四日。

工人在乡苏开会,到了百分之九十,余是病的,未到。农民分四村开会,到了百分之九十三。上午开会,选民进门签一"到"字于写好了自己名字的一张表上(表二十四格,县苏印发,写二十四个选民的名字)。一人守门,门外有小孩子看,也有进来的。地主富农知道没有份,无来者。

程序:选举委员报告,乡苏主席报告,区苏参加同志报告,问选民有意见没有(没有),依候选名单逐名介绍、表决(无否决者),讨论提案(有人提议全乡十六岁到四十五岁无疾病者全体上前线,多数通过。此外,如十一月八日代表会议所讨论的"军事"、"经济"、"堤路"各案,都是此次选举大会提议的)。

上午十时到齐开会,下午四时散会,"精神很好"。

八、代表的政治表现

五十五个代表中,最积极的三十六个,中等的十九个,最差的尚未发现。

各代表中,老代表连选连任占十分之六(三十多个),新当选的十分之四。

九、选举后的代表会议

选举后第二天(十一月五日)上午,开第一次代表会议,选举主席、副主席、文书,选举出席区大会的代表(十人)。区苏有三个同志参加这次会。第四天(十一月八日),开第二次会议,讨论选举大会的提案(见前)。

长冈乡此次选举的缺点: (1) 宣传没有指出, 苏维埃是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政权, 选举苏维埃代表是群众最重要的权利。(2) 候选名单人数恰如应选人数, 没有比应选人数增加一倍, 因此群众对于候选名单没有批评。选举委员会在组织候选名单问题上没有起什么作用, 只有党的活动。(3) 工作报告会议上没有尽力发动群众对乡苏工作的批评。除了这些缺点之外, 其余都是成功的。

乡苏下的委员会

以下是群众团体。

分村、乡两级。村五人, 主任即为乡之委员。乡五人的多, 因村有委员会, 但七人、九人、十一人的也有。

一、扩大红军委员会

七人, 内三人是代表。讨论"扩大"、"优待"、"慰劳"、"欢迎"。

慰劳队(七人, 有队长, 内四人是代表, 一男三女, 其他三人一男二女)挑着花生、豆子、蔬菜、草鞋去医院, 去县城, 有一次去黄陂小布, 慰劳红军。

二、土地委员会

七人。九月查田运动[86]时还开了几次会, 对前月查

出的三十六担田加以处理。后来没有开会了。

应改为农事试验场管理委员会,场内附设农产品展览所。

三、土地登记委员会

五人,每村一人,主任常驻。七月组织的,做了两个月,登记完毕,取消主任的伙食。

办法:到各村问各代表,登记起来。代表不晓得的,便到那家去问。八月不明表格内容,登记不完备,延长一个月,登记好了。

四、山林委员会

五人,主任外,每村一人。管种植、保护。

种了些树,山坏,不发达,应种在河旁、路近、屋边。

私山如砍树多,要问过山林委员,少则不问,没有规定尺寸。

五、建设委员会

五人。指挥"水利"、"桥梁"两委员会。

六、水利委员会

五人,主任外,每村一人。

七、桥梁委员会

五人。管桥路之修理。应称桥路委员会。

八、国有财产委员会

五人。虽有,不了解做什么工作。

九、仓库保管委员会

三人。管公债谷及红军公田谷之保存。

备荒仓亦归他管,将没收的三十六担田的谷拿来备荒,共十多担。

十、没收委员会

三人。管罚款、捐款。

九月起罚地主九元,捐富农二百二十五元(十一家,多的捐四十余元,少的十元)。

过去把富农田地、山林、房屋、耕牛、农具一概没收了,只分了些坏田、破屋给他们,没有分山。现富农耕牛、农具需向人租。富农的现款过去"罚"的也有,现在"罚"的也有,无所谓销。现在富农家况比雇农差。

(应该指出:长冈乡对富农的政策是错误的。)

十一、查田委员会

九人。现没有了。

十二、教育委员会

九人。

十三、卫生委员会

五人。四月组织的。

十四、防空防毒委员会

五人。十月组织的。开了四五次会。

十五、筹备委员会

为开纪念会而设。

长冈乡的村委员会(许多的委员会在村都有),使苏维埃联结了更广大的群众,这是苏维埃工作发展到高度时的很好的创造。因为村有了五人的委员会,乡的委员会许多也只要五个人就行了,而乡的每个委员会的五个人,其中四个就是四个村委员会的主任,这样把工作组成了网,对于乡代表会议的工作的帮助是极大的。但长冈乡同志把这些委员会看做如同工会、贫农团等一样的群众团体,而不知其是苏维埃组织的一部分,这是不妥当的。其中建设委员会可取消。土地委员会在兴国这种土地斗争深入了的地方,应改为农事试验场委员会。此外应增加"粮食"、"户口"、"工农检察"、"赤色戒严"等几个委员会。这些,在中央政府颁布的地方苏维埃组织法上面,已经规定了。

地方部队

一、编制

(一)男赤卫军一排

二十四岁至四十五岁。此年龄内的男子,全乡共六十六人,除主席、文书两人及重病残废等未编入的二十人外,全部编入,计四十六人。

排长、副排长各一,班长、副班长各六。旗一面。

(二)女赤卫军一连

年龄同前。此年龄内女子,全乡共二百四十六人(超过男子二倍多),除病残的二十六人外,一律编入,共二百二十人。连长、副连长、政治指导员各一,排长、副排长各三,班长、副班长各九,均女子。旗一面。

(三)少队一大队

男女合编。十六至二十三岁的,全乡男二十一名,女八十名(四倍于男),共一百零一名,除病残(风脚等)十五名未编入外,一律编入,共八十六名。

大队长、副大队长各一。下分男的一排,女的两排,各有排长、副排长。

二、训练

(一)排操

村为单位, 每月两次, 赤少分开, 男女合操。

教练人: 长冈女副连长, 塘背女连长, 少队的是一个女子、三个男子。操目: 立正, 稍息, 左右转, 搓当子, 正步, 跑步 (女子少), 散兵, 野外 (三四里远)。

武器: 多数梭镖, 少数木枪。

政治课: 先操后讲, 讲者政治指导员。讲革命形势、帝国主义、赤军任务等, 无一定教材, "随便讲一下子"。

时间: 下午, 大约二时至六时, 操二点半, 讲一点半。

到操: 平均能到十分之七。

(二) 连操

乡为单位, 每月十五日一次。

操目: 各排操法, 看哪排好, 检阅排操的成绩。

政治课: 操完, 指导员讲政治形势。

时间: 下午四个钟头。现冬天天冷, 又较闲, 改上午。

三、勤务

(一) 运输工作

男子当长夫 (四十五岁以上未编入赤卫军的则当短夫)。

女子当短夫 (挑出一部分去城内、高兴、茶岭等处), 还有救护 (挑出一部分组织救护排, 准备着, 无工作) 及洗衣 (组织洗衣队, 每村挑出十多名, 无小孩累赘的, 去筲箕窝的补充师及教导队洗了好几次, 去茶岭洗了两三次)的勤务。

(二)晚上放哨

长冈、塘背、泗网共三个哨所,每夜一班,五人或六人一班,赤少各派几人,轮流担任,班长或副班长负责。一人站哨,余人睡觉。问口令(答"老百姓",讲出自己的名字,去何地,做何事,其实群众并不知口令),查路条(别乡过路的),未曾捉到什么坏人。

(三)白天检查

三个人负一天责任,一个赤军,一个少队,一个童团。有人过,一个看路条(童团),一个盘问他(赤军或少队)。必要时送信。塘背哨所曾捉到四五个逃兵,送区。"老百姓"捉到一个无路条的(当他走山上小路过时),别县人,凶得很,疑是侦探,送县。

(四)防空

本乡防空防毒委员会指导群众防空,注意下列各事:飞机来了不要乱跑。

挖防空洞,可以几家合挖一个,在做,尚未做好。

遇毒瓦斯用手巾封鼻。演习野营的回来说,用木炭屑装巾封鼻。

每村一个号炮所,都设好了。每所两个专人负责,一人外出必一人在家,司放号炮。

一切青年壮年的劳动群众都应组织到赤卫军或少先队中去,并且加以好的军事训练与政治训练,一方面保卫地方,一方面准备上前线,这是苏维埃在国内战争中的

重要任务。长冈乡在这一个方面也是成功的。

群众生活

一、今年碰着饥荒

今春时田前,竟有百分之八十的群众缺粮,要向东固、沙村、富田、水南等很远地方办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平均整差一个月粮,每人每年需谷五担,月计四斗。全乡一千五百人的百分之八十为一千二百人,一个月粮计四百八十担,都从远地办来解决了,无饿饭的。

二、明年则不怕

今年春耕虽好,因虫害秋收不好,只等于去年的收成。但(一)秋耕好,番薯、豆子均比去年增加四成;(二)冬耕又加种蔬菜、胡豆、雪豆与油菜;(三)去年秋收后群众曾把谷子大批卖给商人,每担价仅二千八百文,不足一元,固然需要钱用,抓紧些少出点是可以的,但没有注意到,今年开了全县的会,议定非四元不卖给商人,并应少卖;(四)去年秋收后供猪供鸡鸭浪费许多,今年供的少了;(五)去年一、二两期公债,买两元需费去二担半谷,今年经济建设公债,买十元还只需交谷二担,——因此可保证明春不荒。

三、油有多余

花生比去年好,可打油。家家多少分了一点木梓岭[21],又有些木油[29]。油不少,还有多余。

四、豆子可以换盐,但食盐量大减

今年豆子收成好(水匀,去年则几全受水害),豆价也好(去年每担九元,今年十二元),可交换全乡食盐百分之六十。其余百分之四十的盐,可以多余的油(油多百分之三十)去交换。

老少平均每人每天需盐四钱(月十二两),今年七月减少一半只二钱(月六两),十一月三钱多一点(月约十两)。群众食酸菜水,说与放盐差不多。(这是国民党的罪恶,冲破封锁才有盐吃。)

五、吃肉,贫农增一倍,工人增二倍

供猪的人家约百分之八十五,不能供的约百分之十五。平均每家每年猪卖出约值二十元,买进猪肉约十二元,余八元。但在暴动前平均每年每家只能买进猪肉约十元。以阶级分:暴动前中农买进猪肉约十二元,贫农约六元,工人约四元,现在差不多都有十二元(其中一部分人无此数)。过去不说逢圩,即过年过节也吃不到多少肉。现在不说过年过节,每次逢圩大家都要买点肉吃了。

六、鸡鸭多数自己吃,过去则多数卖出

七、生活好起来,柴火少出卖

柴火本地不缺。过去挑柴火去城里卖的多,现少了百分之三十,因有许多人不需卖它了。

八、衣增一倍

八、衣增一倍衣服一切算在内,平均每人每年需新制一套单衣裤。中农过去、现在无甚改变。贫农工人则现在较过去改良了一倍,比如现在制二元衣服,过去则只能制一元。

九、雇农的生活改良了

九、雇农的生活改良了雇农全乡约二十二家,十分之六比最贫的贫农要好些了,因为分了东西。本乡地主只二家,没收了富农的(十二家)不少,从城市又分了好些来。十分之四则同于贫农。

十、中农尚留在原地位

十、中农尚留在原地位一般说来,中农生活与过去差不多。(苏维埃应该注意中农生活的改良。)

十一、市价

(甲)农产:

谷——暴动前秋收后每担(九十斤)三元,暴动后一

元,去年秋后一元,今春九元,今秋后三元,十一月四元七角。

花生——暴动前秋后每担(一百斤)三元,暴动后三元,去秋后三元,今秋后三元五角。

番薯——暴动前秋后每担(一百斤)一千文,去秋后一千三百文,今秋后一千二百文。

豆子——暴动前秋后每担(一百斤)七元,去秋后十元五角,今秋后十二元。

猪——暴动前每斤六百五十文,去秋后九百文,今春七百五十文,今秋后八百六十文。

鸡——暴动前每斤七百五十文,去年九百文,今年一千二百文。

鸭——暴动前每斤五百文,去年七百文,今年七百五十文。

鸡蛋——暴动前每个二十五文,去年及今年均四十文。

鸭蛋——暴动前每个三十文,去年及今年均五十文。

柴——暴动前片柴每斤八文,去年十文,今年十二文。

木油——暴动前每斤六百文(每元五斤半),去年九百二十文(每元三斤半),今春至秋每三斤一元,十一月二斤十二两一元,因能出口。

花生油——暴动前每七斤一元,去年三斤半一元,今年十一月三斤一元。

小柑子——暴动前每二十八斤一元,去年十九斤一元,今年十五斤一元。

(乙)外货:

盐——暴动前每七斤一元,一九三一年三月每一斤一元,去年每三斤半一元,今夏每一斤大洋一元,纸洋二元,十一月每一斤十二两大洋一元,每一斤四两纸洋一元。

布——暴动前中等蓝布每尺一百五十文,去年二百五十文,今春三百文,十一月三百八十文。

洋火——暴动前每盒四十文,去年七十文,今夏一百八十文,十一月九十文。

洋油——暴动前每斤五百二十文,去年一千一百二十文,今年一千六百文。

十二、群众的休息与劳动

每人每月平均约有五个整天(许多次会合计起来)的开会生活,即是他们很好的休息时间。因出外的多,乡间劳动力减少,群众的劳动强度还是同于暴动前,但劳动的意义不同了。

苏维埃是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只有苏维埃用尽它的一切努力解决了群众的问题,切切实实改良了群众的生活,取得了群众对于苏维埃的信仰,才能动员广大群众加入红军,帮助战争,为粉碎敌人的"围剿"而斗争。应该明

白:长冈乡在战争动员上的伟大成绩,是与他们改良群众生活的成绩不可分离的。

劳动力的调剂与耕牛问题

一、模范耕田队

四村各一队,共约七十人,红军家属有劳动力者组织之,每队一个队长。队下分小队,比如长冈村模范队二十多人,分三小队,按住所接近,有三人的,有七人的。每小队管其附近几家或十几家,经常注意使这些人家的生产弄好。今年八月割禾时组织的,作用是调剂劳动力。

办法:劳动互助社帮红军家属耕田(不要工钱),模范队则帮群众耕田(要工钱)。比如某个互助社社员正要帮红属耕田,而他自己家里的田又正待耕,模范队便派人帮他耕,或者代替他帮红属耕田,由他出工钱与模范队员,这样来调剂劳动力。因此模范队须与互助社取得密切的联系。

二、劳动互助社

四村每村一个,除红属外,凡有劳力的,十分之八都加入了。全乡社员三百多。

全乡人口中:

全劳动的百分之十(在全乡总人口中约占一百五十

人)。

半劳动的百分之二十(约三百人)。

附带劳动的百分之三十五(约五百二十五人)。

无劳动的百分之三十(约四百五十人)。

前二项共约四百五十人,大部分加入互助社。

全乡出外的三百二十人(内二百二十六人当红军,九十四人做工作)中,除十几个人属于半劳动外,全部都是全劳动的,此数对于现留的全劳动一百五十人,为百分之六十八对三十二之比。劳动力的有组织的调剂,成为生产上的中心问题,因此群众热烈地欢迎劳动互助社。

互助社的工作是优待红属、社员互助与帮助孤老,均完全达到目的,红属的田一般耕得好。其办法如下:

优待红属:本乡红军家属,紧时平均每家每月须帮助约二十五个工,平时平均每家每月须帮助约十个工。群众劳力多的多帮助,少的少帮助,无的不帮,女人带了小孩子的也少帮。大概紧时全家有两个劳动力的须帮出十三四个工,一个劳动力的须帮出六七个工,半个劳动力的帮一工两工做轻便工作。应该帮这多而少帮了,则须算给工钱于多帮了的。比如紧时甲家每月本应帮红属七工但只帮了五工,乙家应帮七工而帮了九工,则甲家应算两个工的工钱给乙家。

社员互助:工数对除,少做了的,按工找算工钱于多做了的。

帮助孤老:只要吃饭,不要工钱。

以村为单位全盘计划生产,调剂人工。

每个月底清算一次,找出工钱(拿钱的多,物品抵的少,都能找清)。

工价:今年割禾分三等,最高八百文(如打禾),其次六百四十文(如割禾、挑秆),最低三百二十文(如拿禾、点豆)。七月间全乡社员大会议定的(此次到了上百人)。去年割禾工价,开头八百文,紧张时一千四百文为最高工价。

减低工资:雇农工会是赞成的,他们因为分了田更欠人工。劳动力多的也不反对,他们因为优待红属须帮工多。

互助社,委员五人,内主任、组织、宣传各一,受乡的秋收秋耕委员会指导。

劳动互助社在农业生产上伟大的作用,长冈乡明显地表现出来了。根据群众的意愿,以村为单位统筹生产,一切地方都可实行,特别在扩大红军数多的地方。必要时还可以乡为单位,甚至以区为单位统筹,上坑才溪区就是这样做的。耕田队可以合并到劳动互助社,使组织上统一起来。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动员女子参加生产。长冈乡十六岁至四十五岁的全部青年壮年七百三十三人,出外当红军做工作去了三百二十人,在乡四百一十三人,其中男子只八十七人,女子竟占三百二十六人(一

与四之比), 因此长冈乡的生产绝大部分是依靠女子。长冈乡提出了"妇女学习犁耙"的口号, 女子已是成群地进入生产战线中, 这证明有组织地调剂人工与推动女子参加生产, 是不可分离的任务。长冈乡扩大红军如此之多, 生产不减少, 反增加了, 即因为他们把这个问题很好地解决了。

三、犁牛合作社

九月间开始组织的, 每村一个, 刚在进行, 尚未弄好, 入社的不多。五个人的委员会。

平均百家中有牛二十五头, 全乡共有牛百一十头。

一家二牛的无。

在有牛人家中, 一家一牛的占百分之五十 (小牛多, 十几元一头的)。

二家一牛的, 百分之十五。

三家一牛及四家一牛的, 百分之三十。

五家以上共一牛的, 百分之五 (有七家共一牛的, 大水牛)。

无牛的百分之二十五, 全乡四百三十七家, 无牛的约一百零九家。犁牛合作社尚未讨论如何解决。

办到了禁止杀牛, 牛老牛病应杀的, 报告乡苏派人去看, 准杀才杀, 无敢故意弄死者。

在现时的农业技术条件下, 耕牛的作用仅仅次于人

工。根据瑞金石水乡(无牛的百分之三十)、兴国长冈乡(无牛的百分之二十五)、上杭才溪乡(无牛的百分之二十)三处的材料,可以知道农民中完全无牛的,平均要占百分之二十五,这是一个绝大的问题。解决方法,莫妙于领导群众组织犁牛合作社,共同集股买牛。办法是在自愿原则下(经过社员大会同意),每家照分田数每担谷田出谷二升至三升。例如,长冈乡每人分田六担二斗,无牛的一百零九家,平均每家四人,共四百三十六人,分田共二千七百零三担,每担三升得谷八十一担,每担五元得钱四百零五元,以二十元买一牛计,得二十头。每牛耕田八十担,共可耕田一千六百担,对于二千七百零三担,已解决了一大半,明年再出两升,即可完全解决。而租牛每年每担谷田即须出牛租五升。这一办法是石水乡群众提出来的,他们已在实行。我们希望各地都能实行。这不但解决贫苦农民一大困难,对于增加农业生产更有火的意义。

公债的推销

公债发行委员会五人,每村另有一个主任。

乡主席到县到区开会认销五千元,后又加认四百五十六元,共五千四百五十六元。

乡主席回来召集代表会议,由各村代表承认本村的销数。

各村值日代表召集本村群众开大会。事先各代表及宣传队向群众做个别的宣传,届时领导群众来开会,讲明购买公债的意义。当场各代表及各团体的负责人首先认购,群众跟着认购,席上登记起来。

没有销完。

各代表及宣传队,对那些未买的及买得太少的,按家按户作宣传。"今年这样多",有些群众不了解,便把去年谷价(买两元公债要拿出谷子两担半)、今年公债(买十元公债还只要拿出两担)比给他们听,把合作社利益(集了股的分两次红就过了股金的头,不曾集股的无份)讲给他们听,把敌人封锁与经济建设的意义讲给他们听。

再开全村大会,加销一部,尚未销完。

再做宣传。

开第三次全村大会,又加销一部,仍未销完,但所余不多了。

再做宣传。

开第四次全村大会,全部销完。

共销五千四百五十六元,全乡一千四百六十五人,平均每人买了三元七角多。最多的买了四十五元(一家)。买三十元的五十六家,二十元的很多。一二元的极少,只十家左右。五角的无。孤老等不买的也有十几家。"群众完全满意。"从开始至销完为时十五天。

长冈乡工作的特点,在于能用全力去动员群众,用极

大的耐心去说服群众,结果能完全实现他们的任务,并且争取了最快的速度,推销公债不过一例。长冈乡五千余元公债的推销,全是在会场认购,全不按家去销,全是宣传鼓动,全不强迫摊派,经过四次个别宣传,四次全村大会,从开始至销完共只有十五天。别乡则有销数比长冈乡少至五倍六倍、反而在强迫摊派、销了两三个月还不能结束者,拿了同长冈乡对照,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合作社运动

起始于一九三一年三次战争[87]结束后榔木乡(长冈乡那时属于榔木)的顾岭村。本村群众以每股五角为单位,集了八十多元,开始做生意,有成绩。一九三二年一月,改为榔木乡合作社,没有增股,货比市上便宜,得到群众欢迎。到九月,做了三百块钱生意,赚了钱。去年九月,区社成立,全区集了八百股(每股五角),把榔木乡社归并于区。

职员:村社时代,社长(李奎应,后历任乡社、区社、县社的社长)、采办(李其尚,后历任乡社、区社、县社的采办)、会计兼营业(王仁森,后任乡社、区社的会计)各一人,吃社内饭,无工钱。改乡社时,决定每人月给工钱三元,但三人不受。

货从茅店、直下办来。

村社、乡社时,社员及红属买货,每千文减五十,即百分之五。非社员不减,但照市价实际上便宜些,一串钱货便宜二十文上下,即百分之二。区社今年十一月改为盐布每串钱减二十(因盐布贵,赚钱少),他货仍减五十,非社员照市价,此时一百元生意约赚二元。

区社去年九月至今年三月(半年),四百多元本钱赚了六百多元,以百分之五十为公积金,百分之十为营业者及管理委员、审查委员的奖励金,百分之十为文化教育费(为俱乐部、学校及红属儿童买纸笔),百分之三十分红。为了增发红利,鼓励社员,临时将教育费取消(以后应该恢复),共分红百分之四十,每人分了一串钱。分红时,清算帐目,悬榜公告。分红后,增加了许多股本,今年七月时,共有二千股一千元了。十一月,第二次分红,每股分五角,实发三角,二角作为增股。决定改股金单位为一元,每人不得超过十股。

管理委员会十一人,审查委员会七人。

现定乡设支社。长冈支社集了二百六十多股(每股一元),在开始营业中。

县总社八月成立,也在开始营业中。

顾岭村合作社为全县合作社首创,又办得最好,有模范合作社之称。

本乡粮食合作社集了二百二十多股(每股一元),谷子抵交的多(每担五元),集中在长冈村一个仓里。还未开始营业,组织了管理委员会。

每个乡每个区都要学习长冈乡与上社区的消费合作社!

文化运动

一、小学

列宁小学,四个,每村一个,各有校长、教员。

学生:长冈五十五,塘背五十三,新溪三十三,泗网四十六,共一百八十七,占全乡学龄儿童总数百分之六十五。余百分之三十五,不是父母不要他们去,他们自己好玩不肯去,学生去"捉",捉来有罚扫地的,有罚禁闭的,罚饿饭的也有个把——那是"又大又蛮"的。学生之间自己发动斗争,"精神很好"。那些顽皮小孩来读的时间少,不来读的时间多,父母送他们出门,"他们溜到山上打仗去了"。(惩罚的方法有些是不适当的。)

均分甲乙丙三班。

学生年龄,七岁至十三岁。也有十四岁十五岁的,则因生产忙,只读半天。

远的带中饭,近的回家吃。

书纸笔墨,学生自备。

教员尽义务,但劳动互助社帮他耕田,等于一个脱离生产的工作人员。教员自己不肯说,代表会议决定优待。(乡苏常驻人有优待,代表及群众团体负责人不脱离生产

的无优待。)合富、秀水两乡,则由学生斗米(斗,集合之意)给老师吃,月斗两斗米。杨澄乡又是一个办法:比如某村有一小学,乡苏准许群众中推出两个人(要是五十以上不能当长夫的),去开长担(开担即挑担,开长担即经常挑担)做小生意,赚了钱供给老师伙食,其数照乡苏办事人例(乡苏每日九分,老师也九分)。乡苏则对此两人不派一切勤务,由这两人自愿承认。

教员多是"文墨不深"的。

二、夜学

全乡九个:长冈三,塘背二,新溪一,泗网三。

学生平均每校约三十二人,九校共约三百。男约百分之三十,女约百分之七十。全乡十六岁至四十五岁的青年壮年共四百一十三人,大多数进了夜学,四十五岁以上的"老同志"也有少数来读的。群众非常欢迎,说"夜学顶好"。

各校均分甲乙丙三班。

灯火,少数是自己带去,四人五人共一盏灯。多数就夜学设备的一盏木油灯,十多二十人共在这盏灯下读,每月每人出二个或三个铜片。

书纸笔墨自备。

教材:

甲班,读报,算术。

乙班,成年读本。

丙班,儿童读本。

每校一校长,一教员。校长可不识字,只要热心,学生没有来时,"请校长来指示"。校长也来读书。校长"老同志"多。九个夜学校长,女的占五个。教员无女子。九个夜学教员,七个是乡苏代表。都是尽义务的。

三、识字班

小孩子累赘的,"更多年纪的",家里人太少离夜学又远的,这些人编入识字班。

编制:依住所接近,少的三人、多的十人为一组,举一组长——稍识几个字的。组长多属夜学学生。

教法:随时,随地,随人数,乘凉时,喝茶时,一个人,三个人,五个人。起初,画地为字,随后各立一簿,学写起来,字从"桌椅板凳猪牛鸡鸭"写起。各人簿子,大约十天由组长收齐,送夜学老师看改,"写得多写得好"的给以口头夸奖。字,组长有不晓得写的,问夜学老师,夜学老师有不晓得的,问日学老师。

用此办法,过去不识字的,现在都识得四五十个字了,少数能识七八十个。

此办法今夏开始实行,识字班的组织则去年就有了。

识字牌:每村一块,钉在路旁屋壁。牌上绘图写字,两天三天一换。一天一换或四天五天一换,间或也有的。每次,少的两个字,多的三个字,没有不绘图的。日学老

师负责。此法效大。

四、俱乐部

全乡俱乐部四个,每村一个。

每个俱乐部下,有"体育"、"墙报"、"晚会"等很多的委员会。

每村一个墙报,放在列宁小学。十篇文章中列小学生约占八篇,群众占两篇。

俱乐部都有新戏。

每个乡苏维埃都要学习长冈乡的文化教育工作!

卫生运动

一、办法

将居民编为卫生班,按住所接近,四五家,七八家,十一二家为一班,七八家一班的多。有班长。

虽规定五天大扫除一次,实际七天一次的多,十天的也有。要督促,"不督促记不到,工夫又多"。

二、工作

(一)扫除:厅堂、睡房不要放灰粪,前后水沟去掉污泥,坪场打扫光洁,公共的水沟、坪场则轮流疏扫。(二)

饮食: 还只说到禁吃死东西。(三)衣服: 要洗洁。以上各项, 不做的, 发动童团耻笑他, 特别那些衣服不洁的。文明戏中也唱了卫生运动。

三、成绩

四月起, 头一次"蛮好"。随即松懈下去, 五六两月全没做。乡苏发现了, 批评了卫生委员会主任, 重新召集卫生委员会(乡卫生委员会外, 还有各村的卫生委员会, 乡、村均五人)开会, 号召各村竞赛, "看哪村做得较好"。七月督促实行, 四个月来大有成绩, 比前清洁多了。

四、舆论

"红军共产党什么都想到了!""政府工作人员真正顾乐(爱惜的意思)我们! "但也有少数人说: "开窗户, 没有病死要吹死! "还需要做深入的宣传。

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 因为它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如长冈乡一样, 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 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 足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

社会救济

互济会乡委员会五人(内主任、宣传、组织)。

村无委员会, 有一主任。

下分小组。

会员六白一十一。全乡只有约二十家没有加入互济会, 这些多属孤老。

月费一铜片, 无不交的。

工作:

(一)慰劳红军。

(二)募捐救济难民, 援助反帝。今年有过二次。一次是七十多个信丰难民到兴国城(榔木乡时), 共捐了二十多串。一次是援助东北义勇军(也是榔木乡时, 那时人口二千九百, 会员约八百), 捐了四十多串。捐救五个铜片起, 一百的、二百的、一串的都有。一百的多数, 约占会员百分之六十。五个铜片的, 一串的, 各只几人。

(三)乡里火烧了房子的, 失业工人生病无药的, 募捐救济。今春一家失火, 烧了一间半屋, 捐了六串多钱给他。

(四)救济饥荒。今夏榔木乡有三四个人饿饭(过去乞丐, 现还很穷), 请求区互济会发钱发米救济, 每人每次多的三升, 少的一升, 今夏发了三四次。

(五)救济红军家属。红军家属中生病困难的(无饿饭的), 今夏一次募了十一串多钱。又四月间, 由合作社借出本钱, 给群众中自愿的几个人, 拿去办米, 挑往桥头、江背洞发卖, 赚了订多串钱, 接济红属中病困者。经手的群众, 除赚食外, 一点多的不要。

在许多地方的苏维埃不注意社会救济工作、许多地方的互济会只知收月费不知救济群众困难的情形下,长冈乡苏维埃与互济会的社会救济工作,是值得赞扬的。长冈乡是在最具体最实际地解决群众中的每一个困难问题。

妇女

女工农妇代表会每村一个主任。由各个村的主任及一个妇女指导员组成乡的女工农妇代表会的主席团。全乡代表四卜三人,长冈十二,塘背十一,新溪九,泗网十一。去年十一月开始组织的,今年三月改选一次,九月第三次选举。各村七天一次会,都按期开,每次仅个把人缺席(小孩累赘等原因)。代表分开负责,每个管五家至十家,六七家的最多。

第一次成立时的选举,是由乡苏代表负责,村为单位,召集所有十六岁以上的劳动妇女开会。此次到会者各村平均十分之六。按住所接近,几家(不等)选一代表。这次各村选的代表数,较现时略少。这时,妇女们还不了解妇女代表会的作用,不十分踊跃,代表选出后,少数亦不大积极。代表会无主席团,只一主任,村则主任亦无。

今年三月,第二次选举。办法同前,但由妇女主任主持,各村的乡苏代表只参加帮助。规定了各妇女代表负

责管照的家数。规定乡组织主席团,村设主任。

九月,第三次选举。改变办法,不开全村妇女大会,由各妇女代表召集所属各家妇女开会选举,全村的乡苏代表仍然参加帮助。

第一第二两次选举会,仅选举代表,末讨论问题。第三次讨论了"扩大红军"、"慰劳红军"、"优待红属"、"妇女学习犁耙"、"妇女拿银器买公债"等问题。七天一次的代表会上讨论的问题,曾讨论到婚姻问题,说"要正确的自由,不要流氓的自由,不要一讲口就离婚"。在今年选举运动时,讨论了妇女的候选名单。但其他妇女切身问题,如"妇女病问题"、"小孩子问题"、"妇女教育问题"等,没有讨论。

本乡离婚无不自由的。

丈夫骂老婆的少,老婆骂丈夫的反倒多起来了。(应该彼此都不骂。)

完全不打小孩子的,现在还没有,但打的时候少了。(应该完全不打。)

小孩子现在也聪明得多了,如父母打骂,过去反口的少,现在多起来了。(父母不打骂,小孩子也不会反口。)

约百分之一的妇女,暴动后四年半中结过三次婚。秘密恋爱的,暴动前约占百分之五十,暴动后减少至百分之十,今年更减少了。这是因为,一分了田,二离婚结婚自由,三则革命工作忙。

衣服改短了,去掉了"花边"。发,除"老婆太"外,一

律剪掉了,老婆太也有剪发的。老妇末剪的约占女子百分之二十。

群众中,过去(暴动前)互相打骂的事,时有发生,讲口的更不少。现在,相打绝迹,讲口也减少了。过去,讲口无人解释,即使有人劝解,"心里总不易散"。现在一讲口,便有代表出来解释,"心里即刻散了"。现在讲口,多是那些年纪较老的同志们,他们开会较少,对革命工作不大明了,要他们去优待红军家属,间或讲起口来。但明了的积极的占多数(百分之七十)。少数不明了的,老婆太为多,"他们总是不肯去开会"。

去年以来,老婆太敬神(装香供饭、求神拜佛)的完全没有了,但"叫魂"的每村还有个把两个。迷信扫除得这样快的原因:打了土豪,分了田地,第一。儿童团、少队的反迷信宣传,苏维埃的节省香烛钱运动,第二。儿童团(特多)、少队的直接干涉(抹掉他们的香烛),第三。(应该拿说服代替干涉。)但有些老婆太,虽不敢公开敬神,心里还是信神,这些人多属没有儿子的。

妇女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力量,在苏区是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在查田运动等各种群众斗争上,在经济战线上(长冈乡是主婴依靠她们),在文化战线上(许多女子主持乡村教育),在军事动员上(她们的扩大红军与慰劳红军运动,她们的当短夫),在苏维埃的组织上(乡苏中女代表的作用),都表现她们的英雄姿态与伟大成绩。这里女

丁农妇代表会的领导与推动,是紧要的关节。女工农妇代表会,首先应该抓紧妇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跟着这些问题的动员,联系到一切政治的动员。在这一点上,许多地方的注意是非常不够的,就是长冈乡也还缺乏充分注意。每个乡恭维埃,都应该把领导女工农妇代表会的工作,放在自己的日程上。

儿童

童团委员会,乡五人,一个书记。村的,一个主任。

七岁至十五岁的入儿童团,百分之八十加入了,未加入的多是七岁(因小)及十五岁的(因入了少队,本应十六岁才入少队,但有些"肯长"的加入得早),未加入的,女孩较多。

工作:(一)做扩大红军与归队运动的宣传(宣传三四次不去才笑他,本乡历来无耻笑队)。(二)竞赛捡狗粪入"肥料所",铲草皮入"肥料屋"。(三)交月费一铜片,慰劳红军。(四)节省运动——少吃果子,多买公债,五角、一元、二元、三元的都有,买五角的多,百分之六十的儿童买了公债。(五)做游戏,下操,到操场上练习打仗,逢星期日一次,订立了课目。(六)最大多数入了列宁学校。儿童团的纪律严得很,有些顽皮孩子不服父母,也不服老师,只服儿童团的纪律,罚扫地,罚禁闭,总是"服理服

输"。(应该多用说服,少用惩罚。)

过去九岁十岁的小孩,为地主富农看牛,现在没有了。过去,儿童不论在家、帮人,每天劳动时间总在十小时以上,同于一个大人,可说全无休息与受教育的时间。现在,每日大部分时间受教育,做游戏,只早晨约一点半钟看牛或做别事。农忙时,则劳动时间较多些——向老师请假,助父母作工。过去受父母打骂,现在受打骂的很少了。

反帝

反帝拥苏同盟,乡的委员会三人(主任、宣传、组织)。

村无委员会,有一主任。

下分小组。

全乡盟员五百五十八人。

月费一铜片,完全收齐,无不交的。

经常地做宣传,晓得"反帝""拥苏"大意的百分之三十(七岁以上)。

有些慰劳品送给红军。

许多地方的群众甚至工作人员以为,反帝即是反国民党、反土豪,拥苏即是拥护苏维埃中央政府。反帝拥苏同盟的领导机关并没有去做深入的切实的宣传解释工

作。长冈乡在这方面有了成绩,但也还要更进一步。

工人

木匠:失业的十分之三。十工只有七工做。工资每日五百五十。

裁缝:大部失业,工资每日四百。

泥匠:失业十分之三,工资每日五百五十。

匠:失业十分之一,工资每日四百。

理发:增加十分之一。剃头的,每人一年出谷八升。

零工:工资平时每天四百(二毛),紧时八百(四毛)。

贫农团

乡的委员会,三人(主任、宣传、组织)。村的委员会,五人。今年七月,会员二百七十一,十一月,增至三百八十六。

过去,"有事就唤贫农团",但没有注意健全其组织。

今年查田运动中(七月),把组织整理了,村设了委员会,发展了会员。

七月前,甚至两个月不开一次会,七月后,村贫农团五天、十天或半月开一次会,看工作需要。乡的每月一

次,讨论的问题: "查阶级", "会员每人节省一毛二", "发展会员", "健全组织", "发展生产", "罚款捐款"。关于扩大红军、优待红属、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 则只向会员作报告, 乡代表会对这些工作有决议时, 提到贫农团会上来 "发表", 没有什么特别讨论。(应该讨论。)

不收月费。

村下分小组。

在一切查田运动没有深入的地方, 贫农团特别重要, 乡苏维埃要负领导之责。贫农团, 村应有委员会, 应以村为单位开会, 乡为单位的会可减少。长冈乡的办法是对的。

宣传队

乡一宣传中队, 七人, 一个队长。每村一宣传小队, 大村(长冈、塘背)五人, 小村(新溪、泗网)三人, 有小队长。为扩大红军、经济建设、纪念节等做宣传。

宣传的方式: (一)个别宣传, 此项最多。(二)值日代表召集全村群众讨论工作时去做宣传。(三)区县开纪念节大会时向群众宣传, 也向别乡别区的"队伍"做宣传。

乡苏七天召集队长、小队长共五人开"宣传会"一次。区苏召集全区宣传队长开会, 每月至少两次, 有三次的。每次时间至少四点钟, 会毕回家吃饭。

全乡队长、队员二十三人,女的占十分之六。均"较会讲的",不一定要识字。

不更换,调动工作时才补人。专门研究宣传材料与宣传方法,"鸟鸣(怎样)能使群众更了解"。

今年二月起组织的。

突击队

乡苏下五人,一队长。村则长冈、塘背、新溪有突击队,泗网没有。红军老婆组织的。

哪一村工作做不动,别一村的突击队就去检查帮助,把别村如何做动的方法告诉他们。乡的也一样,看哪一村做不动,就去检查帮助。

比宣传队工作少,不显大作用。

乡苏召集他们开了三四次会。

八月起组织的。

宣传队与突击队的办法是好的,各乡都可以组织。

革命竞赛

竞赛的办法,从今年春耕运动做起的,比赛"较早"、

"较好"、"无荒田"三项。这次是全区各乡竞赛,各乡主席在区苏开会决定的。本乡则各村竞赛,召集各村值日代表开会订定。每村由各个代表竞赛,值日代表召集各代表开会订定。没有要各家订立竞赛(也可订立)。条约上写明如下各项:竞赛项目的最高标准,某村与某村竞赛,奖品的种类及数目(分为第一等,红旗;第二等,信纸百张;第三等,信纸五十张),竞赛的时间,负责人与公证人。竞赛期内,乡代表会开了检阅会议,由值日代表报告情形,知道各村做到了什么程度。会后主席等(即公证人)到各村去巡视,看值日代表的报告是否"打花"(扯谎)。

四月间,另外还有一次竞赛,目标是"军事动员",分"扩大红军"、"慰劳工作"、"优待红属"三项。(无"归队运动",因其时无开小差的,五月间加入此项。)

五月二十日,乡代表会开"春耕"、"军事"两项竞赛的总结会,新溪夺得红旗,长冈得信纸百张,塘背得五十,泗网无所得。

七月订立"军事"、"经济"两项竞赛,现还未做总结,但已知长冈村最好。

为了争取工作的速度,革命竞赛的办法应该在每个乡里实行起来。乡苏是竞赛的领导者,但乡苏也只是"领导者",因为每一竞赛,主要是群众的竞赛,不只是各村代表之间的竞赛。因此每一竞赛条约的订立,应召集村为单位的群众大会作报告,得到群众的承认,并把竞赛条约

张贴出来。在生产问题等项的竞赛上,还应召集每个代表领导下的几十个居民开会作报告,得到他们的承认。一时期内检查成绩的结果,也应该召集这样的会作报告,来推动工作的前进。一切竞赛没有成绩的,都是由于只把竞赛条约放在少数人的袋子里,没有推动广大的群众。每一次竞赛,都要作出总结,并且给奖。长冈乡的两次竞赛,对于这些部大体上做到了,所以他们得到了实际的成绩。

根据毛泽东著《农村调查》(一九四一年延安出版)刊印,并按照一九三四年一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印发的油印单行本《乡苏工作的模范(一)——长冈乡》,恢复了"反帝"一节和"群众生活"一节中的"市价"部分。

才溪乡调查[88]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

行政区划

中央苏区有名的上下才溪,属于福建上杭县的才溪区。才溪区自新划行政区后分为下列八个乡:上才溪、下才溪、岭保、周康、曾坑、文才、大地、下王。

上才溪:五百二十三家,二千三百一十八人。

分为四村:雷屋(人口约六百)、洋下(五百)、中兴(五百)、上屋(六百)。

乡苏常驻人:主席、文书。

因是大乡,文书常驻,帮助乡苏工作。

下才溪:五百零三家,二千六百一十人。

分为四村:樟坑(人口约六百)、下坑(五百)、发坑(八百)、孙屋(七百)。

代表会议

一、代表数

上才溪:前五上三个代表。此次选举,工人家属算入工人成份,增至七上五个代表(新增二十二,本乡泥水工人多)。原五十三个代表中,工人十三人,加新增二十二人,共有工人代表三十五人,余四十是农民代表。全乡工人一百八十三人,属于一百六十三家,连家属平均每家以三人计,共四百八十九人,每十三人举一代表,故举代表如上数。

下才溪:前七十三个代表,现在九十一个代表,新增了十八个代表,也是因为工人家属的选举比例提高了。

二、代表团

代表在各村,每村有十多个的,有二十多个的,四村每村代表各自开会选举一人成为乡苏的"代表团",故代表团是四人。比较小的工作即由主席召集代表团开会解决。每次代表会开会之先,召集代表团开会,预先准备(或在上午,或在先天),代表会约五天开会一次。此办法,一九三一年开始的。(代表团应改称代表主任。)

三、代表与居民的关系

每个代表管辖的居民, 有十多人的, 二十多人的, 三十多人的, 四十多人的, 以五十多人的为最多。工人代表管辖少些, 农民代表管辖多些。此办法, 一九三二年开始的。

四、代表的政治表现

上才溪五十三个代表中:

最积极的, 二十多个。

中等的, 二十多个。

最差的, 一个。

这个最差的代表, 十次会只到三次, 忙于找自己的生活, 分配工作不上紧做, 批评了多回, 被代表会开除。

下才溪七十三个代表中, 没有最差的。

五、代表的调动与补选

上才溪五十三个代表, 去年十一月选举的。到今年十月十四日再选举时, 当红军的二十七人 (去年十一月一回去的), 调动工作的十一人, 共去了三十八人, 剩下十五人。以村开选民大会补选, 去的是工人补选工人, 农民补选农民。有候补代表, 则以候补代表充任。此补选会是去年十一月开的, 后未开过。至今年十月再选举时, 剩下四十二人, 因陆续又调动了十一人。

下才溪七十三个代表,今年红五月,当红军的十一人,村为单位开了一次补选大会。七月又有当红军的十五人,又开了一次补选大会。前后调动工作的十八人,以候补代表充任。

六、女代表

去年十月选举时,上才溪五十三个代表中,女的十六个,占百分之三十。下才溪七十三个代表中,女的二十一个,也是百分之三十。补选以后,至今年十月选举时,上才溪五十三个代表中,女的三十三个,差不多占了百分之六十。下才溪七十三个代表中,女的四十三个,也是百分之六十。此次选举,上才溪七十五个代表中,女的四十三个,仍然是百分之六十。下才溪九十一个代表中,女的五十九个,则占了百分之六十五。

村的代表主任制度及代表与居民发生固定关系的办法,是苏维埃组织与领导方面的一大进步。才溪乡,是同长冈、石水等乡一样,收得了很大效果的。乡的中心在村,故村的组织与领导成为极应注意的问题。将乡的全境划分为若十村,依靠于民众自己的乡苏代表及村的委员会与民众团体在村的坚强的领导,使全村民众象网一样组织于苏维埃之下,去执行苏维埃的一切工作任务,这是苏维埃制度优胜于历史上一切政治制度的最明显的一个地方。长冈、才溪、石水等乡的办法,应该推行到全苏区去。

此次选举

一、选举委员会领导选举。

二、居民选民登记,发榜三张。

三、候选名单,下才溪一百六十多人(内应选九十一人),一村贴一张,每张均写一百六十多个名字。群众在各人名下注意见的很多,注两个字的,五六个字的,十多个字的,儿童们也在注。注"好"、"不好"等字的多,注"同意"或"消极"的也有。有一人名下注着"官僚"二字。受墙报批评的有二十多人,被批评的都是只知找自己生活,不顾群众利益,工作表现消极的。有诗歌。内有三张批评乡苏对纸业问题解决得不好。

四、乡为单位开选民大会,乡苏报告工作。

五、工人全乡为一单位,农民村为单位(四个)。

六、选举大会,选民到百分之八十。病的,放哨的,在合作社工作出外办货的,女子坐月的,共约百分之二十没有到。老人撑着棍子到会。

七、为着选举开的会很多:工会、贫农团、妇女会、互济会与反帝同盟合开会员大会,儿童团、少队部都开了会,党团员会先开。有标语,有小册子。所以今年的选举宣传,比去年普及得多,大多数人都了解选举的意义。

去年,十六岁以下的吵选举权,以为他们当红军的不

少, 丁作也做得多, 为什么没有选举权? 今年, 他们了解是年龄的理由, 不吵了。

宣传队到各村宣传, 白天讲演, 夜间演戏。

八、选举大会上鼓动买公债, 下才溪在会场中一天买了一千五百多元, 上才溪六百三十元。

大地乡选民大会中, 动员了十三个人当红军, 全乡赤卫军模范营两班中去了一班。

九、新干部的当选: 上才溪七十五个代表中, 前任代表五十三个, 有二十一个再当选了, 落选的三十个, 新当选的占五十四个。下才溪九十一个代表中, 前任代表七十三个, 有五十个再当选, 落选的二十三个, 新当选的占四十一个。

上下才溪的选举是一般成功了的。他们的选举宣传, 他们的组织候选名单与发动群众对候选名单的批评, 他们的联系选举于别项工作, 他们的组织工人与女子当选, 都充分执行了中央政府的选举训令, 成为苏区选举运动的模范。在选举大会上发动选民提案交新选代表讨论, 这一方面则没有什么表现。这一方面的模范, 应该让给兴国的长冈乡。

乡苏下的委员会

乡苏下有许多的委员会。举数例于下:

"拥护红军": 委员上下才溪均五人。四村各一个委员会, 委员也是各五人。

"优待红军家属": 上下才溪均五人, 村亦五人。

"查田": 两乡均十一人, 村无。

"选举": 两乡均七人, 村无。

"土地": 上才溪十一人, 下才溪七人, 村无。

"劳动": 即劳动合作社委员会, 两乡均五人。村无委员会, 有小组。

"山林": 上才溪七人, 下才溪十一人。

"逃兵归队": 两乡均十二人。

没有"春耕"、"夏耕"等委员会。只组织耕田队, 五人为一小组, 十人为一班, 三十人为一中队, 百人为一大队, 上下才溪各有一个大队。耕田队主要为了优待红军家属。

乡苏维埃下许多委员会的组织及其领导, 成为乡苏工作的重要一部分, 在才溪乡再一次证明了。中央政府已经采纳各地的经验, 规定到地方苏维埃组织法里面。那里规定乡的委员会可以组织经常的与临时的共二十余

个,依照各地工作情况,可以适当地给以增减。市区苏维埃,则须适应城市的特点,组织若干不同于乡的委员会。这一制度的明确的统一的建立,将使苏维埃与民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将使一切苏维埃工作的执行得着雄厚的力量。一个问题,就是村亦应建立某些重要工作的委员会(各种有广大会员的民众团体,同样应建立他们的村的领导机关)。因为如果只有乡的委员会,在有一千人上下的广大居民的乡,是无法周密地进行工作的。许多村的委员会的建立,即可保证这一点。

扩大红军

八、九、十三个月:

上才溪:六十人,动员了两排模范营。

另归队的十一人。还有两三个因病没有归队。

下才溪:六十五人,模范营一次动员了五十二个人。另一次个别动员,去了十三人。

另归队的十一人。还有十四人未归队。

全区十二个乡(未划分前),八月十五日那一次,动员模范营二百七十三人。新划区八个乡,共尚有未归队的五十多人。

全区以上下才溪两乡扩大红军成绩最好。主要原因是优待红军家属、慰劳红军工作历来不错。红五月以前,

八乡平均每乡每月可集中布草鞋五百双,近因封锁无布,稍减少了。但上下才溪还有如下成绩:上才溪,八月五百多双,九月一百多双,十月九十多双。下才溪,八月三百多双,九月二百八十双,十月三百双,十一月六百三十双。

这些成绩,主要是由于党团支部动员党团员领导女工农妇代表会得来的:(一)党团员先开会,(二)妇女代表会开会,(三)妇女群众大会。

妇女代表会十天开一次,乡有主席团五人,内推一指导员,另四人分在四村,每村一人,即为村的主任。

妇女代表会讨论的问题,凡乡苏讨论的她们都讨论,除对慰劳红军、推销公债、发展生产极其努力外,本身利益如婚姻问题,也常讨论,解释婚姻条例给妇女听。

大数量地动员群众去当红军,依靠于:(一)政治上的充分的宣传鼓动,废弃一切强迫办法;(二)充分地优待红军家属;(三)健全的编制与训练地方武装。而优待红军家属,是使群众欢喜去并且安心留在红军部队的一个根本工作,长冈乡、才溪乡的经验,给我们完全证明了。长冈乡全部青年壮年男子(十六岁至四十五岁)四百零七人,其中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三百二十人,占百分之七十九。上才溪全部青年壮年男子(十六岁至五十五岁)五百五十四人,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四百八十五人,占百分之八十八。下才溪全部青年壮年男子七百六十五人,出外当红军、做工作的五百三十三人,也占了百分之七十。

这样大数量地扩大红军,如果不从经济上、生产上去彻底解决问题,是决然办不到的。只有拿经济上的动员配合着政治上的动员,才能造成扩大红军的热潮,达到如象长冈乡、才溪乡一样的成绩。

经济生活

一、劳动力问题

上才溪:全人口二千三百一十八人(暴动时)中,男劳力五百五十四(十六岁至五十五岁,下同),女劳力五百八十一,内当红军的四百一十九,调外工作八十八(男六十六,女二十二)。五百五十四个十六岁至五十五岁有劳动力的男子中,共去了当红军、做工作的四百八十五(四百一十九加六十六),留在乡村的只六十九人,与女劳力五百五十九人(五百八十一减二十二)比较,男子仅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十一。全乡有红军家属三百五十八家。

下才溪:全人口二千六百一十人中,男女合计有劳动力的一千二百零七人(男七百六十五,女四百四十二),当红军的四百四十二,调外工作的九十八(男九十一,女七)。男子有劳动力的七百六十五人中,共去了五百三十三人当红军及做工作,留在乡村的只二百三十二人,与女劳力四百三十五(四百四十二减七)比较,男子也只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全乡红军家属三百五十五家。

因此,耕种主要依靠于女子。上才溪今年女子能用牛的约三百人,能莳田的六十多人。暴动前这三百人中,只有十分之一即约三十个人能用牛。数年来的努力,得此成绩。

同时,"老同志"精神很好,开山开岭多是他们,一部分还可莳田割禾。儿童又参加生产。因此,生产是在发展中。除了女子、老人、儿童参加生产之外,生产的发展还依靠于劳动力的互相调剂。一村中,劳动力有余之家,帮助不足之家。一乡中,有余的村,帮助不足的村。一区中,有余的乡,帮助不足的乡。这样,以区为单位调剂劳力,做劳动工。党团员又做"礼拜六"(89)。因此,生产得着更大的发展。

调剂劳动力的主要方法,是劳动合作社与耕田队。其任务是帮助红属与群众互助。

帮助红属:带饭包(不带菜),带农具,莳田割禾也是这样。

群众互助:议定每天工钱二毛,男女一样,紧时平时一样,一九三○年起就这样做。工钱,红属帮助红属,每天一毛半;红属帮助群众,每天二毛;群众帮助红属,不妥工钱。

劳动合作社统筹全局,乡的劳动合作社委员会五人,主任筹划一乡。四村每村一个委员,筹划一村。要请工的,必经村委员,不能私请,否则混乱了劳动力的调剂。工钱,"雇""佣"双方自理,不经委员。

本乡劳动合作社,一九三一年开始创设的。现在全苏区实行的"劳动互助社",就是发源于此的。

委员手里有一个簿子,登记有劳动力的,无劳动力的,或缺劳动力的。有人请工,即刻可以分配。间有不知者,问耕田队的中队长(每村一个中队,五人为一小组,两组十人为一班,三班或四班为一中队)。中队长手里也有个簿子。"赞成将耕田队与劳动合作社统一起来。"

生产情形:暴动后(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生产低落约百分之二十。一九三二年恢复了百分之十,今年(一九三三)比去年增加二成(杂粮如番薯、豆子、芋子、大薯等,则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超过了暴动前百分之十。暴动后全区荒了许多田,去年开发了一小部分。今年大开,开了一千三百多担。开山比开田更多,山占四分之三,田占四分之一,因田开尽,故进到开山。没有一片田腾没有种杂粮,能种番薯的田一概种下番薯了。开山开得女同志"争"起来,我要开,你也要开。竞赛的效力很大。全区粮食,暴动前不够甚远(加以那时做粉干的多),去年已够食,今年则已有余了。现在全区没有做粉干及"板子"的,没有蒸酒的。

二、消费合作社

全区八乡有十四个消费合作社。

上才溪两个:

一个油盐肉合作社:原股本七十四元,后增至一百

八十五元,每股五角。一九三〇年十月起的。一九三三年七月分红一次,每股分五角。办事常驻一人,圩日有两人帮助。

一个布匹合作社:原股本一百四十四元,后增至二百五十五元,每股一元。与前者同时起的。一九三三年九月分红一次,每股分一元。常驻二人,圩日帮助者一人。

下才溪三个:

一个布匹合作社:原股本一百二十元,后增至二百四十元,每股一元。一九三〇年一月起的。一九三二年二月分红一次,每股分一元。常驻二人。

一个油盐肉合作社:原股本三十五元,后增至一百五十七元,每股五角。一九二九年十月起的。一九三三年三月分红一次,每股分五角。常驻两人,圩日帮助一人。

一个豆腐、糖果、猪子合作社:原股本一百二十五元,后增至一百八十元,每股五角。一九三一年一月起的。一九三三年二月分红,每股分五角。办事常驻三人。

合作社每月查帐两次(查毕回家吃饭),开社员大会一次(不吃饭)。办事人,每三个月于开社员大会时改选一次。调动到县社、区社去工作的,年壮当红军去了的(以较老的代),不胜任的,均即改换。但实际连任的多,换动的少。只红军家属困难的可赊帐,赊一圩的,两圩的,最多三圩(五日一圩)。还时,米、豆等等均可。圩期未收清的,每年七月、十月两期收清。

加入消费合作社的人家,上才溪百分之六十,下才溪

百分之九十。

货缺时,红属先买,社员后买,非社员再后买。

货价,红属(有证章)照市价减百分之五,社员不减。别乡甚至别区的红属来买亦然,旧县、南阳、官庄等区的红属,均有来买货的。

"合作社第一好。"——舆论。

卖"外货"的私人商店,除一家江西人开的药店外,全区绝迹(逐渐削弱至此),只圩日有个把子私人卖盐的,但土产如豆腐等,私人卖的还有。

三、粮食合作社

原名粮食调剂局,一九三○年开始创设,由群众募集股金。此种募集不是普遍募集,而是向生活较好的人家募集,每股大洋一元。每乡组织一个调剂局,全区八个局,共有股金一千八百一十元。

调剂办法:每年向群众买进谷米,比私人买的少收二升,如私人每元一斗七升,调剂局只收一斗五升。卖出时先卖给红军家属,后卖给困难群众。但群众是否困难,要经过乡代表会调查通过。卖出时,也不照当时市价,仅照买进价格略除耗失。例如买进每元一斗五升,卖出则为一斗四升五合,除去耗失五合。红军家属无钱的,群众特别困难的,可以借给,割禾后照数归还,不取利息。每年收谷出谷工作完了,由乡苏通知群众,举出代表,向调剂局负责人算帐,并发公告。每年秋后收谷子量入谷仓,用

乡苏长条标封。春夏出谷一次二次不定,由群众决定,群众需要了,即开仓出卖。大概每年三月莳田时与五月育黄不接时,均是出谷时节。

今年二月,改名粮食合作社,但组织如旧。自今年经济建设运动发起以来,各乡粮社都扩大了。例如上才溪粮社,原股二百一十五元,现增加二百零三元,共四百一十八元。下才溪,原股一百三十七元,现增加二百元,共三百三十七元。调剂局委员五人,主任一人常驻,支领伙食。

今年五月,上村、障云两乡(现划入通贤区)发生饥荒(两乡尽是竹山,每人仅分田一担,纸业又失败了),全区各乡粮食调剂局合力救济。当时谷价每元八升,而调剂局借给此两乡的仍照去秋谷价每元一斗八升,秋后照数归还,全区共借给三十六担。另又募集杂粮(番薯干等)及钱去救济。结果无饿饭的。才溪区其余各乡,今年均未患荒,是调剂局调剂之力。

下才溪另有一个"贩米合作社",股本一百三十元,每股五角。专为红军路过、行人来往、机关人员及被难群众买米而设。委员五人均不常驻,圩日有一人办事半天,平时托付消费合作社办理。除开支办米工人的工资、伙食外,不分红利。普通群众来此买米的极少,百人中仅一二人。米价照市。自从群众集股办了这个合作社,红军、难民等就不要向群众挨家办米了。

四、犁牛合作社

全区只上下才溪两乡组织了,各有三头牛。

两乡约百分之二十的人家无牛,还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来。

五、日常生活

米:暴动前,贫农雇农平均每年只有三个月吃米饭,其余九个月均是吃杂粮,青黄不接时要吃"羊蹄子"[90],更有吃糠的。现在,有了六个月的米饭吃,配合六个月的杂粮,一年就够了。本地产米本来很少,故还需一半依靠杂粮,现在杂粮的生产也比前多了。以每餐说,暴动前不能吃饱,现在能吃饱了。并且自己吃外,还可卖给红军,完土地税,买公债票与兑换油盐。总之,吃饭改善了百分之百(三个月米饭与六个月米饭之比)。

肉:暴动前贫农雇农平均每人每年吃肉约一元(大洋),现在为二元,增加百分之一百。暴动前百家只有六十家养猪,现在百家有九十五家养猪。

衣:暴动前平均每人每两年才能做一套衫裤,暴动后平均每人每年能做一套半,增加了百分之二百。今年情形又改变,因为封锁,布贵,平均每人只能做半套,恢复到暴动前。暴动前一套单衣服值十八毛(十五毛布,三毛工),去年每套二十一毛(十七毛布,四毛工),合大洋一元半,今年每套三十四毛(三十毛布,四毛工),合大洋二元四

角。反革命使我们的衣服贵到如此程度!

盐:暴动前每人平均每月吃盐一斤,今年十一月每人每月只吃三两二钱,即暴动前五个人的家庭月吃盐五斤者,今年十一月只吃一斤。不打倒国民党无盐吃!

油:暴动前平均每人每月吃油(从江西来的木油,本地的猪油)六两,现在未减少也未加多。但因江西的木油来得少了,群众吃的多是猪油。

六、物价

谷——暴动前每担(一百斤)十元,一九二九年二元五角,一九三○年五元,一九三二年六元二角,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元,十月五元。

猪肉——暴动前有骨每元两斤半,现在无骨每元亦两斤半。

鱼——暴动后因封锁,九江(从武平县转)没有鱼苗来,塘是空的,无市。

鸡——前后价同,每斤八毛。

鸭——前后略同,每斤四毛。

鸡蛋——前后略同,每毛买三个。

鸭蛋——前后略问,每毛买三个。

猪油——与猪肉价同。

石灰——田里不用,用了做纸,前后略同,每元买一担(八十斤)。

豆子——暴动前每担(八斗)十元,一九三二年二十

元,今年八元。

烟——暴动前每毛买二两,现在每毛一两六钱。

茶叶——前后略同,每元买三斤半。

菜油——暴动前每元三斤半,今春两斤半,今冬一斤十三两。

纸——暴动前每球(四十斤)草纸四元五角,一九三一年六元,一九三二年五元,一九三三年一元五角,因此无人造纸了。

木——不能出口,无市。纸、木是本地最大出口,今均失败。可恶的国民党的封锁!

木油——暴动前木油每元买三斤半,现在无甚货来,只得吃猪油了。

铁——比暴动前贵一倍。

布——棉布暴动前一元买一匹(二丈三尺),一九三二年一元又四毛买一匹,今年二元又两毛买一匹。

盐——暴动前每元十斤,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二年春仍是十斤,此年夏贵至七斤。一九三三年每元买一斤,十一月每元仅买十四两。极大的问题是要打破封锁。

洋油——暴动前百分之五十人家点洋油,每充买七斤十四两,一九三三年每元仅买一斤五两,因此除机关办公外,无人点它了,均点"松光"[91]。

柴火——暴动前每斤两个铜片,去年三个铜片,今年五个铜片到九个铜片。

毛洋——前后问,每毛十六个铜片。

现洋——杂洋十三毛半;光洋十四毛,苏纸[92]同。现只有苏纸,现洋完全看不见了。又是国民党捣乱!

七、经济公债

新划的才溪区,八个乡,二千一百八十八家,八千七百八十二人,共承销公债一万三千六百元,现尚余约一千元没有销完。

上才溪五百二十三家,二千三百一十八人,销四千元。

下才溪五百零三家,二千六百一十人,销四千一百四十六元。

方法:

(一)党团员大会动员。

(二)各团体各自开会动员。

(三)乡苏代表会议动员。

(四)村为单位开群众大会一次,专门宣传,不销。

(五)乡为单位开群众大会一次,销债,两乡各销了一千五百多元,未完。

(六)乡代表、推销委员会(每村三人)、宣传队(乡组织的,每村五人),挨传。

(七)选民大会上,上才溪销六百多元,下才溪销一千六百多元。至此,上才溪销了二千多元,尚余一千多元,下才溪销了三千多元,尚余约九百元。

(八)嗣后由代表、推销委员、宣传队按户鼓动,概销

完了,承认了数目。但公债还没有完全领到。

完全自动买,没有强迫。没有一次会不讲经济建设。因为县贸易局建立,有了盐布买,群众更加认识经济公债的重要了。

我们重复地说,只有经济建设配合了政治动员:才能造成扩大红军的更高的热潮,推动广大群众上前线去。才溪乡在青年壮年男子成群地出去当红军、做工作之后,生产超过了暴动前百分之十。荒田开尽,进到开山,没有一片可耕的土地没有种植,群众生活有很大的改良。

劳动合作社(别地称劳动互助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组织了全乡群众的经济生活,经济上的组织性进到了很高的程度,成为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这种经济战线上的成绩,兴奋了整个群众,使广大群众为了保卫苏区发展苏区而手执武器上前线去,全无家庭后顾之忧。在两乡全人口四千九百二十八人中,男子出去当红军、做工作的一千零一十八人(上才溪四百八十五,下才溪五百三十三),女子出去做工作的有二十九人。这一铁的事实,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武器,去粉碎一切机会主义者的瞎说,如象说国内战争中经济建设是不可能的,如象说苏区群众生活没有改良,如象说群众不愿意当红军,或者说扩大红军便没有人生产了。我们郑重介绍长冈乡、才溪乡、石水乡的光荣成绩于全体工农群众之前,我们号召全苏区几千个乡一齐学习这几个乡,使几千个乡

都如同长冈、才溪、石水一样, 成为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

文化教育

上才溪:

日学:四个,共一校长,各一教员。教员伙食,群众募集款子,每人一角三分计算。学生共一百四十一人,多是六岁至十岁的。十一至十四岁的多进区苏义务教育性的劳动学校(由儿童工作干部训练所改)。全乡一至十五岁儿童六百多人,内六岁至十五岁的三百二十三人,此数内入日校的一百四十一人,入区苏劳动学校的三十七人,尚有一百四十五人失学。

夜学:四个,无校长,教员由日学教员兼。学生共一百二十多人,多是女子。每月每校办公费五角,群众募集的。

识字班:二十四组,每组十人,共二百四十人,每五天由夜学教员发五个新字去认。每组一个组长,男女均有。因老,因工作,因小孩牵累,不能入夜学的,便入识字班。

读报团:设于俱乐部内,有一主任,逢圩日(五日一圩)读《斗争》《红中》及"通知"、"阶级分析"(93)等。每次最少五六十人听,多的八九十人。

识字牌:六块,设置于通路处。

俱乐部: 一个, 任俱乐部工作的五十多人, 内新剧团占三十多人。

墙报: 四处, 每村一处, 在日校门外。文章, 学生教员做得多, 群众做的不过十分之一。

下才溪:

日学: 五个, 共一校长, 各一教员。教员伙食办法同上才溪。学生共一百五十多人, 入区校的六十多人, 共二百一十多人。

夜学: 八个, 无校长, 教员五个由日校教员兼, 三个是另找来的。

平均每校学生约三十, 共二百四十人。办公费每月五角。

俱乐部: 一个, 工作人员五十多人。

识字班: 二十六组, 共二百六十人, 识字办法同上才溪。

识字牌: 五块。

墙报: 五处。

读报团: 一处, 也是每五天逢圩日一次。

注释

[1]本篇原题为《调查工作》,当时有油印本和石印本。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一日,毛泽东将这篇文章印发给他在广州召集的一次会议,并写了以下说明:"这是一篇老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我们叫它做'本本主义'。写作时问大约在一九三○年春季,已经三十年不见了。一九六一年一月,忽然从中央革命博物馆里找到,而中央革命博物馆是从福建龙岩地委找到的。看来还有些用处,印若干份供同志们参考。"一九六四年,这篇文章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人民出版社出版)时,作者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和个别内容上的补充,题目改为《反对本本主义》,写作时间定为·九三○年五月。——第1页。

[2]见《论语·八佾第三》。原文是:"子入太庙,每争问。"——第2页。

[3]李逵,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尖雄人物。他扑直索夷,对农民革命事业很忠诚,但是处事鲁莽。——第5页。

[4]毛泽东历来重视调查工作,把进行社会调查作为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决定政策的基础。在毛泽东的倡导下,红军第四军的调查工作逐渐地开展起来。毛泽东还把进行社会调查规定为工作制度,红军政治部制定了详细的调查表,包括群众斗争状况、反动派状况、经济生活情况和农村各阶级占有土地的情况等项目。红军每到一个地方,都首先要弄清当地的阶级关系状况,然后再提出切合群众需要的口号。——第5页。

[5]这里所说的山头指江西、湖南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平地指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地区。一九二九年一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第四军的主力,白井冈山出发,向江西南部、福建西部进军,开辟赣南、闽西两大革命根据地。——第7页。

[6]指一九二八年七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案。一九二九年初,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曾经把这些决议案汇集印成单行本,发给红军和地方的党组织。——第8页。

[7]这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发给红军各政治部、地方各

级政府的通知, 督名是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第 12 页。

(8) 一九三七年准备印《农村调查》时, 毛泽东写过一篇序言, 即序言一。一九四一年在延安出版《农村调查》, 他又写了一篇序言, 即序言二。当时出版的《农村调查》中载有这两篇序言。一九五三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将序言二收入《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剩去了开头的一句话: "这个材料延至今天才付印, 但寻乌调查又遗失了。"本书中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增收了序言一。——第 14 页。

[9]《斗争》报, 是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一九三三年二月四日创刊, 一九二四年九月三十日出至第 73 期停刊。——第 14 页。

[10] 许克祥叛变, 是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在长沙发生的反革命叛乱, 通称"马日事变"。在蒋介石唆使下, 经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策划, 该军第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这一天在长沙率领所属部队围攻湖南省工会、省农民协会等许多革命组织, 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工农群众。——第 14 页。

[11] 宁冈、永新两具调查, 毛泽东在《寻乌调查》简言中说是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做的。做这两县调查的确切时间, 现在尚未查实。——第 14 页。

[12] 一九四○年七月七日的中央指示, 指当时所发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政策的决定》。一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中央指示, 即《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论政策》一文。——第 15 页。

[13] 引吕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第三部分, 新的译文是: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九五六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斯大林全集》第六卷第 79 页)——第 17 页。

[14] 这里所说的十年内战前期, 是指一九二七年底至一九二八年底的时期, 亦即人们通常所称的井冈山时期; 中期是指一九二九年初至一九三一年秋的时期, 即自中央红色根据地的开辟至第二次反"围剿"战争胜利结束的时期; 后期是指一九三一年底至一九三四年底的时期, 即自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结束后至党中央在贵州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时期。——第 18 页。

[15] 本篇是毛泽东在延安对中央妇委和中共中央西北局联合组成的妇女生活调查团的讲话。——第 21 页。

[16] 指英国克卡朴(今译为"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 李季翻译,

一九二〇年十月新青年社出版。——第22页。

(17) 公堂土地,指各种祠、庙、会、社占有的土地。这些土地主要掌握在地主富农手里。——第26页。

(18) 本书中的"石"和"担",有的是容景单位,有的是重景单位,它们所表示的量各地不完全相同。这次出版时均照原文排印。——第28页。

(19) 本书中的"大洋"(光洋、杂洋)、"小洋"(塞洋、毛洋)、"铜元",这三种货币之间的比值,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时期不完全相同。这次出版时均照原文排印。——第28页。

(20) 本书正文中的"按"和"注"都是毛泽东自己加的。——第31、32、37、40、139、255页。

(21) 本书中的"茶山"、"茶子山"、"油山"、"油茶山"、"木降山"、"木梓岭",都是指种植油茶树的山地。——第36、135、148、270、305页。

(22) 蒋桂会改井冈山,指九二九年初蒋介石派遣驻湖南、江西的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第三次"会剿"。当时进攻井冈山的江西军队隶属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湖南军队隶属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第四集团军。——第41页。

(23) 去会议,又称二七会议,指一九二〇年二月上旬红四军前委和红五军、红六军军委及赣西特委在江西省吉安县做头举行的联席会议。毛泽东代表红四军前委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确定赣西南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苏维埃区域、深入土地革命和扩大工农武装。在土地问题上,否定了按劳动力分配土地的不妥当的主张,肯定了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第41页。

(24) 汀州会议,又称南阳会议,指一九三〇年六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会址先在福建长汀的南阳(现属上杭县),后移汀州城。会议讨论了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关于土地分配问题,会议除了肯定原来规定的"抽多补少"原则以外,又增加了"抽肥补瘦"的原则。——第41页。

(25) 县苏,县苏维埃政府的简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国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民主政权通称苏维埃政府。本书中的"区苏"、"乡苏"、"市苏",分别为区、乡、市镇苏维埃政府的简称。——第42、253页。

(26) 陈炯明,广东军阀,曾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等职。——第42页。

[27] 仁丰区,在一九三〇年五月寻乌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曾改称篁乡区。——第43页。

[28] 三二元暴动,指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五日寻乌县党组织领导农民和青年学生举行的全县性革命暴动。——第46页。

[29] 本书中的"茶油"、"木油",都是指油茶树的桑仁榨的油,主要供食用。——第48、305页。

[30] 明钱,即铜钱。——第63页。

[31] 本书中的"铜片"、"铜板"、"铜芯子",都是指铜元。——第63、68、86页。

[32] "吃油饼",这里指明吃暗拿片便宜的行为。——第66页。

[33] "奴古",客家话,指男奴仆。——第78页。

[34] 赖世璜,曾任粤军第七军第一师师长、赣军第四师师长、国民党第十四军军长等职。——第78页。

[35] 潍卫队,又称特卫团,是一种反革命的地方武装。——第86页。

[36] 这里的堪舆和本书中的"地理先生"、"看地的",都是指看住宅基地和坟地的迷信职业者,通常称为"风水先生"或"阴阳先生"。——第89、175、176页。

[37] 丹和青是中国绘画中常用的颜料。丹青,通常借指绘画,这里指画工。——第89页。

[38] 本书中的"茶子"、"木梓"、"桃"、"桃子",都是指油茶树的果实。——第95、145、236、268页。

[39] 出自《庄子·外物》。原文是:"得鱼而忘茎。"茶亦作签,捕鱼用的竹器。——第95页。

[40] 闯善社,是从先天道分化出来的- - - 种会道门组织,清朝末年发源于四川省永川县,在反动政府的扶持下逐渐蔓延到许多省。社内道级分十六层,一、二、三层为一般道徒,四层称"天恩",五层称"正恩",九层称"十地"。四层以上均为道首。本书第98页上说:"做到五层工夫,天恩先生才有秘密讲","四川有个九层工夫的天恩先生到过赣州府"。这两处说法不很准确。——第97页。

[41] 林虎,一九一七年以前曾任江西独立旅旅长。——第97页。

[42] 许崇智,曾任粤军的第二军军长、总司令等职。一九二二年孙中山在广东韶关设立大本营,指挥北伐,许崇智率粤军第二军进入江

酉。——第98页。

(43) 店作智, 九二〇年至一九二四年期间曾任湘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第四师师长莱湖南善后督办等职。——第98页。

(44) 方本仁, 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四年期间曾任北洋军阀赣南镇守使、赣粤边防督办和江西军务督办等职。——第98页。

(45) 邓如,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五年期间任北洋军阀陆军第九混成旅旅长、第一师师长等职。——第113页。

(46) 改组派, 是中国国民党的一个派别。一九二八年底, 狂精卫、陈公博、顾孟余等因不满蒋介石独揽权力, 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政组同志会, 被称为改组派。——第114页。

(47) 这里的"老税户", 指祖辈父辈已经是地主的人家。——第114页。

(48) 本书中的"山老鼠", 指住在山区、很少外出、不问世事的地主。——第115页。

(49) 这里指分家后曾超群所有的田亩数。分家前曾超群兄弟二人共有谷田二百多石。——第121页。

(50) 蒸尝费用, 即祭祀费用。古代祭祀宗庙, 冬祭叫"蒸", 秋祭叫"尝"。——第127页。

(51) 本书中的"早子"、"番子", 即一年两季稻的早稻、晚稻。——第136,137页。

(52) "等稳就要做到来食呵", 意思是等米下锅。——第142页。

(53) 刘志阳, 一九二五年以前曾任广东潮梅镇守使、粤军第二军军长等职。——第147页。

(54) 茶子树, 即油茶树。——第148页。

(55) 刘士毅, 一九二八年曾任江西独立第七师师长、独立第十五旅旅长等职。——第158页。

(56) 李易标, 一九二五年前曾任北洋军阀广惠护军使、粤军第四军军长等职。——第159页。

(57) 黄任寰, 一九二五年前曾任粤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第159页。

(58) 本书中提到的区、乡苏维埃政府中的裁判, 指负责办理民事、刑事案件的工作人员。——第231页。

(59) 本篇副标题下毛泽东原来注有: "王怀, 陈正人报告, 毛泽东记

录。"—第252页。

[60] 北路, 这里指当时赣西南特委所属北路行委管辖的地区。一九三〇年三月赣西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后, 为了便于领导和指挥, 在特委下设立了东、西、南、北等路行委。——第252页。

[61] 王怀, 一九二〇年三月至十月任赣西南特委常委。——第252页。

[62] 陈正人, 一九三〇年五月任赣西南北路行委书记, 同年十月改任江西省行委宣传部长。——第252页。

[63] 守望队, 是反动豪绅地上强迫农民参加的、用以破坏红色区域的一种组织。——第253页。

[64] 这里的一斗三升, 指的是播种量, 用以计算分得的田亩数。——第255页。

[65] 行动委员会, 这里指一九三〇年以李立三为代表的犯"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 为了推行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各地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 将党、团、工会的各级领导机关合并成的各级统一领导机构。——第264页。

[66] 按生产力分, 是当时革命根据地内在土地分配问题上的一种错误做法。这种做法不是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而是以劳动力、牛力、农具、资金等作为分配土地的标准。——第264页。

[67] 袁州, 今江西宜春。——第266页。

[68] 二全会议, 即一九三〇年八月召开的赣西南特委第二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接受了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方针。——第270页。

[69] 这里的"省委"应是省行委。——第271、275页。

[70] 陈毅, 当时任红军第二十二军军长。——第271页。

[71] 东路, 这里指当时赣西南特委所属东路行委管辖的地区。——第272页。

[72] 南路, 这里指当时赣西南特委所属南路行委管辖的地区。——第272页。

[73] 李文林, 当时任赣西南特委常委, 一九三〇年十月改任江西省行委书记。——第273页。

[74] 谢汉昌, 一九二〇年下半年曾任红军第二十军政治部主任。——第273页。

(75) 李,即李文林。丛,即丛允中,一九三〇年曾任赣南行委书记、江西省行委常委。——第274页。

(76) 西路,这里指当时赣西南特委所属的西路行委。周高潮,一九三〇年曾任西路行委书记。——第274页。

(77) 郭,即郭承禄,一九三〇年下半年曾任赣南行委书记。——第274页。

(78) 马,即马铭。——第274页。

(79) 段良弼,一九三〇年曾任共青团赣西南特委书记、江西省行委常委。——第274页。

(80) 一九二九年冬至一九三〇年春,江西省委巡视员江汉波在赣西工作中,反对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主张以劳动力为标准分配土地。——第275页。

(81) 共耕共费,即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当时革命根据地内有这样一种错误主张,即全部土地归苏维埃经营,农民在苏维埃指挥下耕种,生产品由苏维埃按人口需要分配,剩余部分归苏维埃所有。——第277页。

(82) 古柏,一九三〇年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当时革命根据地的军政最高指导机关)秘书长、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委员。谢唯俊,一九三〇年曾在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工作。——第283页。

(83) 一九三四年一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曾将这个调查报告的油印单行本发给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单行本的题目是《乡苏工作的模范(一)——长冈乡》。在正文前面毛泽东注有:

"长冈乡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谢昌宝 主席(塘背村)

李求应 代表(长冈村)

王宪怀 贺农团主任(新溪村)

下面的材料是从这三个同志收集的。——第286页。

(84) 雇农支部,是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内亦色工会的一种基层组织,其负责人称支部长。——第294页。

(85) 手工支部即手工业各业支部,是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内亦色工会的一种基层组织,其负责人称支部长。——第294页。

(86) 查田运动,是当时革命根据地内在分配土地后所进行的一种群

众运动,目的是清查漏划的地主、富农,按照当时的土地法没收利分配他们的土地、财产。——第297页。

[87] 一九三一年三次战争,指这一年七月至九月红一方面军所进行的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第315页。

[88] 一九三四年一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曾将这个调查报告的油印单行本发给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单行本的题目是《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在正文前面毛泽东注有:

"才溪乡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辛兴华 上才溪主席,任职半年。

闽绍光 上才溪文书,任职半年。

王得清 下才溪代表,任职两年。

下面的材料是从三个同志的口头报告收集的。"——第333页。

[89] 这里的"礼拜六",指当时革命根据地内进行的帮助红军家属、贫农、雇农耕种土地和帮助耕种红军公田的义务劳动,来源于苏联十月革命后开展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第343页。

[90] "羊蹄子":山野里一种草的根茎,因其形状似羊蹄,故名。可以用来充饥度荒。——第348页。

[91] "松光",即松明,是用以点燃照明的油脂多的松木条。——第350页。

[92] 苏纸,这里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和闽西工农银行发行的纸币。——第351页。

[93] 《斗争》,即《斗争》报,见本书注〔9〕。《红中》,即《红色中华》,当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通知",这里指当时上级机关发的关于各项工作的文件。"阶级分析",指查田运动中印发的关于怎样分析农村阶级问题的材料。——第3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