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 在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 作者
中国营养学会
📅 出版日期
2022-4-01
📄 页数
360页
🔢 ISBN
9787117314046
⭐ 评分
8.6 ★★★★☆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

本指南是以食物为基础的膳食指南(foodbaseddietary guidelines,FBDGs),适用于 2 岁以上的健康人群,提供有关食物、食物类别和平衡膳食模式的建议,健康/合理的膳食指导,以促进全民健康和慢性疾病预防。

Chinese Food Guide Pagoda (2022)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

Chinese Food Guide Plate (2022)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2022)

平衡膳食模式(balanceddietmodel)是根据营养科学原理、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及科学研究成果而设计,指一段时间内,膳食组成中的食物种类和比例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能量水平的健康人群的营养和健康需求。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 8 条指导准则,在每条准则下设有提要、核心推荐、实践应用、科学依据、知识链接 5 个部分。提要是对准则中心内容、核心推荐和关键事实的概述;核心推荐是实现指导准则建议的具体化操作要点;科学依据和知识链接部分供读者对指导准则内容的理解和延展阅读。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Enjoy a varied and well-balanced diet

平衡膳食模式是最大程度上保障人类营养需要和健康的基础,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多样的食物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建议平均每天摄入 12 种以上食物,每周 25 种以上。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建议平均每天摄入谷类食物 200300 g ,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 50150g ;薯类 50100g 。每天的膳食应合理组合和搭配,平衡膳食模式中碳水化合物供能占膳食总能量的 50%65% ,蛋白质占 10%15% ,脂肪占 20%30%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Be active to maintain a healthy body weight

体重是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运动和膳食平衡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坚持每天运动、维持能量平衡、保持健康体重。体重过低和过高均易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推荐每周应至少进行 5 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 150 分钟以上;坚持日常身体活动,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 6000 步;注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动则有益。

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Have plenty of vegetables, fruits, dairy, whole grains and soybeans

蔬菜、水果、奶类和大豆及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果是膳食的有益补充。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奶类和大豆类富含钙、优质蛋白质和 B 族维生素,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推荐餐餐有蔬菜,每天摄入不少于 300 g 蔬菜,深色蔬菜应占 1/2。推荐天天吃水果,每天摄入 200~350 g 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 300ml 以上液态奶。经常吃全谷物、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Eat moderate amounts of fish, poultry, eggs and lean meats

鱼、禽、蛋和瘦肉可提供人体所需要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 A、B 族维生素等,有些也含有较高的脂肪和胆固醇。目前我国畜肉消费量高,过多摄入对健康不利,应当适量食用。动物性食物优选鱼和禽类,鱼和禽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鱼类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类各种营养成分齐全,瘦肉脂肪含量较低。过多食用烟熏和腌制肉类可增加部分肿瘤的发生风险,应当少吃。推荐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动物性食物总量 120~200 g,相当于每周摄入鱼类 2 次或 300~500 g、禽肉 300~500 g 、蛋类 300~350 g。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Limit foods high in salt, sugar and cooking oil, avoid alcoholic drinks

我国多数居民食盐、烹调油和脂肪摄入过多,是目前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培养清淡饮食习惯,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 5 g、烹调油 25~30 g,避免过多动物性油脂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的发生风险,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推荐每天摄入糖不超过 50 g,最好控制在 25 g 以下。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15 g。

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Adhere to a healthy eating habit and drink adequate amounts of water

规律进餐是实现合理膳食的前提,应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有度,不暴饮暴食。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 25%~30%,午餐占 30%~40%,晚餐占 30%~35%。水是构成人体成分的重要物质并发挥着多种生理作用。水摄入和排出的平衡可以维护机体适宜水合状态和健康。建议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人每天饮 7~8 杯水,相当于男性每天喝水 1700 ml,女性每天喝水 1500 ml。每天主动、足量饮水,推荐喝白水或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Learn nutrition labeling, shop wisely and cook smart

食物是人类获取营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规划好膳食。了解各类食物营养特点,挑选新鲜的、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学会通过食品营养标签的比较,选择购买较健康的包装食品。烹饪是合理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烹饪和掌握新工具,传承当地美味佳肴,做好一日三餐,家家实践平衡膳食,享受营养与美味。如在外就餐或选择外卖食品,按需购买,注意适宜份量和荤素搭配,并主动提出健康诉求。

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Pay attention to dietetic hygiene, serve individual portions, and reduce food waste

日常饮食卫生应首先注意选择当地的、新鲜卫生的食物,不食用野生动物。食物制备生熟分开,储存得当。多人同桌,应使用公筷公勺、采用分餐或份餐等卫生措施。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人人都应尊重和珍惜食物,在家在外按需备餐,不铺张不浪费。从每个家庭做起,传承健康生活方式,树饮食文明新风。社会餐饮应多措并举,倡导文明用餐方式,促进公众健康和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

特定人群膳食指南

特定人群包括孕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及素食人群。除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外,考虑到这些人群生理和营养需要的特殊性,特制定孕期妇女、哺乳期妇女、6 月龄内婴儿、7~24 月龄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一般老年人、高龄老年人及素食人群共 9 个特定人群膳食指南。

由于备孕期和孕期妇女在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特征,此次将备孕期和孕期妇女膳食指南合并。老年人的期望寿命延长,老年人群特别是 80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人数增加,其系统功能衰退更显著且常患多种慢性病,需要更专业、精细、个体化的指导,因此将老年人膳食指南细分为一般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两个部分。

0~24 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全面地给出了膳食准则和喂养指导,以期更好地指导婴幼儿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

对其他特定人群,均是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给予了补充说明。因此在给 2 岁以上其他特定人群指导时,应结合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和特定人群膳食指南两个部分的内容,以期更好地指导孕期、哺乳期妇女的营养,儿童生长发育快速增长时期的合理饮食,适应老年人生理变化和营养需求的膳食安排,预防素食人群营养缺乏,保障营养充足。

孕妇、乳母膳食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准备怀孕、处于妊娠状态以及产后母乳喂养的妇女,分为备孕期和孕期妇女膳食指南、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两个人群的指南。本指南是在一般人群指南基础上的补充建议和指导。

女性是社会和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熟女性承载着孕育新生命、哺育下一代的重要职责。女性的身体健康和营养状况与成功孕育新生命、获得良好妊娠结局及哺育下一代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育龄女性应在计划怀孕前开始做好身体健康状况、营养和心理准备,以获得孕育新生命的成功。

妊娠期是生命早期 1000 天机遇窗口期的第一个阶段。孕期妇女的营养状况对母婴近、远期健康至关重要。为了完成妊娠过程,孕期妇女的生理及代谢状态发生了较大的适应性改变,总体营养需求有所增加,以满足孕期母体生殖器官变化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并为产后泌乳储备营养。乳母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母乳喂养的成功和婴儿生长发育状况。为了分泌乳汁、哺育婴儿和补偿分娩时营养消耗、恢复器官系统功能,哺乳期妇女对能量及营养素的需要较非哺乳妇女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改变,孕期和哺乳期妇女的营养和健康面临新的挑战,如膳食结构不合理、过度进食,身体活动不足、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孕期和哺乳期妇女的膳食都应是由多种多样食物组成的平衡膳食以获得均衡营养,同时结合适宜的身体活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母婴良好的营养状况和近、远期身心健康。

婴幼儿喂养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出生后至满 2 周岁的婴幼儿,是独立于一般人群膳食指南之外的针对婴幼儿的喂养指导。出生后至满 2 周岁阶段,构成生命早期 1000 天机遇窗口期中 2/3 的时长,该阶段的良好营养和科学喂养是儿童近期和远期身心健康的最重要保障。生命早期的营养和喂养对体格生长、智力发育、免疫功能等近期及远期健康持续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帮助父母及喂养者科学合理地喂养婴幼儿,使每一位儿童得到健康生长和发育,本指南根据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充分考虑当前婴幼儿喂养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婴幼儿营养学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

本指南分为两部分:针对出生后 180 天内的婴儿提出了 6 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指南,主要内容以纯母乳喂养为目标,鼓励尽早开奶,以成功获得纯母乳喂养;正确对待和解决纯母乳喂养中遇到的问题,追求婴儿健康生长。针对 7~24 月龄婴幼儿提出的喂养指南,主要内容以补充营养和满足正常发育需要为目标的辅食添加,包括方法、方式、食物选择和喂养效果评价等,强调回应式喂养模式,帮助幼儿养成健康饮食行为。

儿童膳食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满 2 周岁至不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简称为“2~17 岁儿童”),分为 2~5 岁学龄前儿童和 6~17 岁学龄儿童少年两个阶段。该指南是在一般人群指南基础上的补充建议和指导。

2~5 岁(即学龄前期)儿童生长发育速率与婴幼儿相比略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该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和饮食行为,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和成年期发生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风险。与成人相比,2~5 岁儿童对各种营养素需要量较高,但消化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咀嚼能力较差,因此其食物的加工烹调应与成人有一定的差异。随着 2~5 岁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高,自主性、好奇心、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也增强,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 7~24 月龄初步建立的多样化膳食结构,为一生健康和良好饮食行为奠定基础。

6 岁儿童进入学校教育阶段,生长发育迅速,两性特征逐步显现,学习和运动量大,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相对高于成年人。学龄儿童生理、心理发展逐步成熟,膳食模式已经成人化,充足的营养是他们正常生长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物质保障。形成健康饮食行为、运动爱好等仍需要加强引导、培养和逐步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开展饮食教育,营造支持性健康食物环境,共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老年人膳食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分为 65~79 岁的一般老年人和 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两部分。两个指南是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基础上,针对老年人特点的补充建议。

进人老龄阶段,人的生活环境、社会交往范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身心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如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视觉、嗅觉、味觉反应迟缓等。这些变化会增加一般老年人患营养不良的风险,减弱抵抗疾病的能力。良好的膳食营养有助于维护老年人身体功能,保持身心健康状态。因此,有必要全面、深入认识老年期的各种变化,为老年人提出有针对性的膳食营养指导和建议。

多数高龄老年人身体各个系统功能显著衰退,常患多种慢性病,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显著下降,营养不良发生率高,需要他人照护,在营养方面有更加多样、复杂的要求,需要专业、精细、个体化的膳食指导。

素食人群膳食指南

素食人群是指以不食畜禽肉、水产品等动物性食物为饮食方式的人群,主要包括全素和蛋奶素。

素食人群更应认真设计自己的膳食,合理利用食物,搭配恰当,以确保满足营养需要和促进健康。建议素食人群尽量选择蛋奶素。所有素食者更应做到食物多样化,保证每周 25 种以上;谷类是素食者膳食能量主要来源,全谷物、薯类和杂豆可提供更多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其他膳食成分,应每天食用;大豆及其制品是素食者的重要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钙;发酵豆制品中还含有维生素 B12 ,建议素食者应比一般人摄入更多大豆及其制品,特别是发酵豆制品;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β 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矿物质及植物化学物应足量摄入;藻类(特别是微藻)含有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矿物质,菌菇、坚果也应当经常适量食用;选择多种植物油,特别是亚麻籽油、紫苏油、核桃油,以满足素食者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需要。定期监测营养状况,及时发现和预防营养缺乏。

平衡膳食模式和膳食指南编写说明

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膳食指南修订指导思想、原则和研究程序,对主要修订内容、数据和证据来源给出说明,特别是对基于营养科学原则设计的平衡膳食模式的推理、计算和膳食宝塔结构等给出了详尽说明。介绍了以江苏、浙江、福建等为代表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以及一日三餐的膳食设计和图谱,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第一部分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和第二部分特定人群膳食指南。

《我国的膳食指南(1989)》首次发布于 1989 年。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为应对不同时期我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问题,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专家分别于 1997 年、2007 年、2016 年对膳食指南进行了 3 次修订。第四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在 2016 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2020 年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修订工作,成立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和膳食与健康科学研究报告工作组。经过修订专家委员会多次讨论、论证,并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政策研究者、管理者的意见,最终形成了第 5 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系列指导性文件。